葡萄酒三分在工艺,七分在原料,葡萄种植园是葡萄酒产业的基础。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,刚刚有了十几年以上树龄的葡萄树及产业资源潜力;如果不去刻意保护,在低端国际葡萄酒的倾销之下,必然重蹈果贱伤农,乃至砍葡萄园的惨剧,而在中国葡萄酒的历史上,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过多次。
从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说,应该对国内的葡萄种植业给予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和扶持,尤其是从葡萄酒企业做起。
近年来,中国的葡萄酒企业生产的销售额已经增长开始趋缓,尽管还保持一定的增长,这主要是中国的市场份额、市场容量扩得很大,但是仍然掩盖不了这个事实——增速减缓。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,不仅它的增速减缓,尤其是从着眼未来的发展来看,前景堪忧。葡萄酒的基础在种植,而国内相关种植业没有坚实的基础。国产葡萄酒企业很少拥有自己的种植基地和足够树龄的葡萄园,所以难以应对竞争。
作为地方政府,应该给企业提供足够的配套政策来扶持葡萄种植业的发展。对葡萄酒企业来说,应该从利润当中拿出足够的份额来扶持种植业、种植基地,反哺葡萄果农;各级政府也应该从葡萄产品的税收贡献、财政贡献当中拿出足够的份额来保护和扶持这个产业。
葡萄酒积淀了很深厚的文化。如果说其他工业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在于科技含量的话,对葡萄酒产品来说,它的高附加价值还在于它的文化含量。我们现在崇尚的、推崇的是世界的名装酒,除了它的高品质之外,很重要的是它积淀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灿烂文化,以至于提高了它的附加价值。所以我们国家在发展葡萄酒产业的时候,一定要重视它所附带的文化。
葡萄酒文化是现代人们的一种休闲方式。重视葡萄酒文化的普及,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,也是为葡萄酒的产业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。国外的一些著名葡萄酒产区都充满着浓厚的葡萄酒的文化氛围。如葡萄酒庄是集葡萄种植、酿造、销售和葡萄酒的旅游、观光旅游和文化推广的一个复合体。通过酒庄这种形式把文化和产品一起推广、培育和发展,可以提高综合效益。
我国目前葡萄酒的消费量在整个酒类的消费中占的份额,可能就是百分之几,相当多的消费者不懂得葡萄酒的一些基本常识。如果没有中国消费者的成熟,主要是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文化的理解,中国葡萄酒产业就缺乏坚实的基础。葡萄酒文化的普及推广之日,就是中国葡萄酒快速增长之时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是中国葡萄酒面对着国外葡萄酒大举抢滩,竞争十分惨烈的五年,也将是中国葡萄酒警醒、抗争乃至重新振兴或提升的时期。中国的众多产业都是在开放的氛围当中,在与国外一些产业的竞争当中成熟、发展起来的,葡萄酒产业也不会例外。在“十二五”期间,一定要认清所面临的这种激烈竞争的态势,用战略眼光制定产业的规划,完善产业政策,然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。
在产业规划之中,最重要的是要对几个葡萄酒优势产区进行全面的普查和详尽的规划,把一些优势产区作为倾力扶持和发展的重点。对一些骨干企业,尤其是新兴企业,要有相应的扶持政策,对葡萄果农一定要把收益更多地回馈给他们。
从总体来看,中国不乏普通的大众餐酒,缺的就是顶级的、高端的葡萄酒。除了要在中西部鼓励发展一些葡萄园林基地、大众餐酒基地之外,尤其要重视像山东半岛地区高端的、足够树龄的葡萄树生产优质的葡萄酒。还应该鼓励企业走出去,抢占国内国外两种资源、两个市场。既然国外葡萄酒能够打入中国,那么我们也应该到国外去兼并重组,收购葡萄园和葡萄酒厂,解决国内一些优质葡萄原料问题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也要注意防止国外中低端葡萄酒的倾销,依照国际惯例保护我们的葡萄酒产业。特别是要保护好我们的葡萄酒种植产业。
葡萄酒的产业集群化模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,向产业高端领域延伸,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加强产学研结合,加快技术改造步伐,促进产业升级,完善葡萄酒产业链和服务链的探索与创新。这一营销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,必将推动中国葡萄酒行业快速向产业集群化发展。
网站也是有底线的